药材名称:小乌泡根
名称出处:《重庆草药》
概况
异名:乌泡根(《分类草药性》),乌泡(四川)。
基源: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乌泡子的根。
原植物:乌泡子Rubus parkeri Hance,又名乌蔗子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。
形态:落叶蔓生灌木,枝条细长,密被灰色长柔毛,疏生紫红色腺毛和微钩状皮刺。叶柄长0.5~1cm,单叶互生,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7~16cm,宽3.5~6cm,顶端渐尖,基部心形,上面被伏生长柔毛,下面密被灰色绒毛,侧脉每边5~6条,在下面隆起,沿中脉疏生皮刺,边缘有细锯齿或浅裂,托叶掌状条裂,早落。圆锥花序顶生,总花梗、花梗和萼片密被长柔毛和长短不等的紫红色腺毛;花萼带紫红色,萼片卵状披针形,顶端短渐尖,里面密生灰色绒毛;花瓣白色。聚合果球形,直径4~6mm,成熟时黑色。花期5~6月,果期7~8月。(图见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鑑》.第2册.264页.图2258)
生境与分布: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杂木林中阴溼处或山谷溪边岩石上。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、湖北。
生药
采集:9~10月采挖,除去茎叶,洗净,晒干。
贮藏:置干燥处,防霉蛀。
药性
性味:咸,凉。
功效:活血调经。
主治:劳伤,吐血,月经不调,经闭,症瘕,血崩。 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“治吐血,咳嗽,牙痛,劳伤。” ②《重庆草药》:“行血调经。治妇女月经不调,经闭,血崩,症瘕,月家病。”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~30g。
临床应用
配伍应用:①配红活麻、棕树根等,治妇女崩症。 ②配益母草等,治气滞血瘀,月经不调。 ③配马鞭草,益母草等,治症瘕痞块。
方选和验方: 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治血崩:小乌泡根18g,蒲黄炭9g,续断9g,地榆炭12g,丹蔘12g,仙鹤草15g,益母草30g。水煎服。” 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治气滞血瘀,月经不调:小乌泡根15g,益母草15g,元宝草15g,香附子9g。水煎服。” 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治症瘕痞块:小乌泡根24g,马鞭草24g,益母草24g,大蓟18g,算盘子根18g,水煎服。” 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治血滞经闭:小乌泡根24g,月季花9g,刮筋板9g,土沉香9g,益母草15g,元宝草15g。水煎服。” ⑤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治风火牙痈:小乌泡根30g,臭黄荆根30g,短柄腐婢30g。泡酒,噙牙。”
单方应用: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治外伤出血,溼疹,溼热疮疡久不收口:小乌泡炕干,研细末,罨患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