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材名称:川楝子
名称出处:《中药大辞典》
概况
异名:楝实(《本经》),练实(《本草经集注》),金铃子、仁枣(《侯宁极药谱》),苦楝子(《图经本草》)。
基源:为楝科楝属植物川楝的果实。楝属全世界约20种;中国约3种,可供药用的有2种。
原植物: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.et Zucc.
历史:川楝子原名楝实,首载于《本经》下品。《图经本草》载有楝实,即金铃子,……以蜀川者为佳。《中国药典1990年版》收载。今药材中亦有以苦楝子混入的。
形态:乔木,高达10m;树皮灰褐色,幼枝密被星状鳞片。叶互生,具柄,二回单数羽状复叶,长约35cm,羽片4~5对;小叶卵形或窄卵形,长4~10cm,宽2~4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,两侧常不对称,全缘或少有疏齿。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;花淡紫色,直径6~8mm,花萼和花瓣各5~6片;雄蕊10~12枚,花丝连合成管状。核果大,椭圆形或近球形,长约3cm,黄色或栗棕色,内果皮为坚硬木质,具稜。种子长椭圆形,扁平。花期3~4月,果期9~11月。(图见《江苏植物志》,下册,407页,图1399)
生境与分布:生于海拔500~2100m的杂木林或疏林内,或土壤溼润肥沃的旷野路旁,也常见栽培于庭园及农舍旁。分布于中国西南及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。日本、越南、寮国、泰国也有分布。
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.et Zucc.和楝树Melia azedarach L.是同属的两种植物,在形态上很相似,两者区别在于川楝小叶全缘或有不明显的浅齿;花序较紧密;果实也较大,长2.5~3cm,呈黄色或栗棕色;根皮的纤维束旁无木化韧皮薄壁细胞。两者药用部位和有效成分及功效都很接近。
生药
栽培:宜温暖溼润气候,不耐廕庇而耐溼。宜在土层深厚、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栽种。用种子繁殖,在3~4月播种,按行距20~25cm开沟条播,深6~8cm,播后覆土,每亩用种量25kg。出苗后注意管理,第2年春季即可移栽。也可用种子直播造林,按2×3m的株行距穴播。栽后,每年进行中耕除草与追肥等培育管理。
采集:秋、冬季果实成熟显黄色时采收,晒干。药材产四川。
鑑别
性状:果实类球形,直径1.6~3.2cm;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,微有光泽,稍有皱缩或凹陷,有多数深棕色小点,一端具花柱残痕,另端凹陷处有果梗痕;外层果皮革质,果肉松软,淡黄色,遇水显粘性;果核球形或卵圆形,两端平截,有纵脊6~8条;质坚硬,内部6~8室,每室含种子1粒。气特异,味酸;苦。以表面金黄色、肉黄白色,厚而松软者为佳。
显微 果皮横切面:外果皮细胞类方形,外被厚角质层。中果皮主为薄壁细胞,含淀粉粒,有的含草酸钙簇晶,直径约16μm;分泌细胞圆形或椭圆形,长85~197μm,宽40~127μm;维管束细小,纵横散布在内侧。内果皮主要为纤维,其中有石细胞散在,靠近中果皮的纤维多纵向排列,内侧的纤维多横向排列;此外,可见含晶细胞,壁不均匀增厚,常数个相联,胞腔内含草酸钙晶。(图见《中药志》,第3册,第2版,图102)种子横切面:种皮外表皮细胞类方形,有明显径向纹理,外壁表面有细密的小突起;下皮为1~2列含红棕色物的薄壁细胞;其下为1列类方形或略呈椭圆形薄壁细胞,具纵向纹理;色素层为数列薄壁细胞,含棕色物;内表皮细胞1列,主要是石细胞,偶见薄壁细胞。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。(图见《中药志》第3册,第2版,图103)。 粉末:黄棕色,气特异,味酸、苦。 ①果皮纤维成束,常上下层交错排列,纤维长短不一,直径9~36μm,壁极厚,有时不规则纵裂成须束状,有的胞腔含黄棕色粒状物;纤维束旁的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或少数含簇晶,形成晶纤维,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,木化。 ②果皮石细胞无色、淡黄色或橙黄色。呈不规则长条形或长多角形,有瘤状突起或钝圆短分枝,弯曲呈S形,有的石细胞呈类圆形、类长圆形,直径14~54μm,壁厚9~13μm,每一短分枝胞腔呈星状。 ③果皮孔纹细胞呈类长多角形或长条形,直径27~36μm,具圆纹孔或斜纹孔,常可见数个纹孔整合纹孔域。 ④种皮色素层细胞红棕色,常与种皮表皮细胞及种皮含晶细胞连结。细胞界限不明显,胞腔内充满红棕色或赭红色物,有时含晶细胞脱落,出现较大空隙。 ⑤种皮含晶细胞呈圆形或长圆形,直径13~27μm,壁厚薄不一,厚者形成石细胞,孔沟短,胞腔内充满淡黄色、黄棕色或红棕色物,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,直径约5μm。
另可见果皮表皮、种皮、表皮细胞、草酸钙方晶、簇晶。(图见《中药材粉末显微鑑定》,图200)
理化:取样品粉末1g,加乙醚4ml,冷浸过夜,滤过,滤液点于矽胶G(黄岩)板上,以苯-丙酮(9:1)为展开剂,展距18cm,喷以0.125%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溶液,加热显色。(图见《中药材薄层色谱鑑别》,图303)
加工炮制:常见炮制品有川楝子、炒川楝子、盐川楝子和醋川楝子。 ①川楝子 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或用时捣碎。 ②炒川楝子 取川楝子片或碎块,置锅内,文火加热,炒至表面深黄色时,取出放凉。 ③盐川楝子 取川楝子片或碎块,用盐水拌匀,闷透,置锅中用文火加热,炒至深黄色,取出,晾干。每川楝子片或碎块100kg,用食盐2kg。 ④醋川楝子 取川楝子片或碎块,用米醋拌匀,闷透,置锅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深黄色,取出晾干。每川楝子片或碎块100kg,用米醋20kg。此外,尚有麸制、酒制等炮制方法。近报道,先用密闭式蒸锅将川楝子蒸软,再将其切片后浸醋,用电动炒锅炒制。
贮藏:置阴凉干燥处,防霉蛀。
化学性质
含川楝素(Toosendanin),苦味成分麦克辛(Mergsine)[1]、21-0乙醯基-川楝三醇(21-0-Acetyl-toosendantriol)[2]脂苦楝子醇(Lipomeliaol)和苦楝子酮(Melianone)[3]。
附 树皮含驱蛔有效成分川楝素和楝树碱(Margosin)、山柰酚等[1]。
参考文献
[1] 新华本草纲要,第1册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8:284 。
[2] Chem Lett 1986;(1):69 。
[3] Chem Pharm Bull 1986;34:100。